机器人老师击败人民教师,意味着在线教育的人工智能风口来了吗
所谓“击败”,单点击败而已!就像速算,你是超级申通也打不过机器~其它的还有记忆等方面。
如果说逻辑思维,机器还是元年,别说什么α狗🐶是思维取胜,根本不是。比如获过国家科技奖的那个机器证明,也不是能解决深度思维问题。
最重要的一点:教书育人!机器能做到吗?即使能做到,你希望自己的孩子被育成冷冰冰的机器人吗?
在传统教育的背景下,机器人老师是有着其市场价值的。
1、教育资源的局限。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面对庞大的学生人口规模,优质的教学资源无疑是稀缺的。有数据显示,特级教师只有1/10000的学生可享受,大部分学生面对的是普通低质量老师。于是,优质教育资源只能越来越集中在优势地域,而劣势地域则越来越缺少资源,马太效应由此形成。不仅如此,劣势地域那少得可怜的教育资源还会在学校间、年级间、班级间进行区别分配,平行班让位加强班的现象,相信每个参加过高考的人都不会陌生。
2、教师精力的局限。
教师不是超人,他的时间、精力和能力都是有限的。不像机器人,可以一直充满精力为学生答疑解惑,当然,这也只停留在授业上。
但是,它也依旧不能代替人民教师。
1.教育不只是教书,还有为人
机器人的运算>操纵/span>采用固定的教学内容、固定的教学模式、固定的教学手段,而这种标准化流程化的方式,正是教育的大忌!我们始终强调"因材施教”,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风格,这样标准化的操作是无法做到因材施教,教无定法,有教无类的。并且,上课风格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乐趣,试对比一下,如果你是学生,你喜欢冷淡一成不变的机器式风格,还是有趣幽默的人性化体验呢?
机器人老师的出现会让我们发现传统教师的不足,从而改进缺点,加强优势方面。
看到这个问题,我谈谈几点看法:
一、人工智能是新兴的技术革命,我们每一个人都在这样的技术革新中去寻求新的目标、新的定位,为生存、竞争而挑战。但是我们有一个基础的问题了,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教育的目的除了知识的传授之外,更重要的是育人是走在传授知识前头的。我们教育孩子,不能仅仅是冰冷冷的机器。
二、华生的曾说“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并在我自己设定的特殊环境中养育他们,那么我愿意担保,可以随便选择其中一个婴儿,把他训练成为我所选定的任何一种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小偷,而不管他的才能、嗜好、倾向、能力、天资和他祖先的种族。不过,请注意,当我从事这一实验时,我要亲自决定这些孩子的培养方法和环境。”(华生,1998)该观点片面夸大了环境和教育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忽视了个体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忽视了促进心理发展的内部动因。
大多数心理医生、精神科医生在进行心理咨询时,是多种心理咨询理论的运用。同样,我们教育学生的过程不能功利的只看学习成绩,还要注重孩子的品行、社会情感等教育。
三、2017年达沃斯论坛已经就教育产业有了初步的一个意向,提出机器人实现教育智育化,这是一个新的方向。这也给教育行业引入新的风暴与思考。
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让每个家长、教育者都应该思考与慎重,未来应该如何在这股变革中找到定位与目标,我们要给未来教育什么样的人才?评论是每个人的权利,但是建设亦是每个人的使命。
个人观点,欢迎交流。
(图片来之网络,如有问题,请联系笔者删除)
机器人老师击败人民老师,是不可能的!
教育不仅仅是教学,教师不仅仅是个技术工作。教书育人,育人第一。
人工智能在教学辅助系统的应用是一个趋势,势在必行。但是用机器替代老师,或把现在的教学模式搬到计算机上,是人工智能教育领域应用的认识误区。
教学规律的深入研究是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应用的关键,必须突破传统思维模式。在线教育辅助系统最近会有突破性进展。
我关注这个问题有一年多的时间,已经设计出一个初步方案,准备试点。
现在中小学教师、学生、家长、课外辅导班都是围绕升学考试,普通高校都是围绕学生的文凭和就业。这种导向扭曲了教育的基本功能和责任。教育对国家应该是服务于国家发展,对每个人是培养成社会有用人才。教育是事业,不是产业。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国家未来发展趋势都要求教育必须改革,必须为未来国家发展培养有理想,有抱负,有能力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