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研究生复试季,话说读研这事,有多少人是毕业后才悟出一点道道来,有多少人会哭丧着脸说:为啥我没碰着一个好导师?
回忆自己熬夜奋战百天,过五关斩六将进入口试,终极为收到录取关照狂喜若颠or喜极而泣的时候,你可能并不知道未来的三年将很糟糕。
糟糕并不是说你毕不了业,或没空谈恋爱,或钱包很瘪狠尴尬,而是对研究生“身份”转变的误读,对这一“过程”的暗昧,尤其是本科时处于大量根本知识累积的医学生。是的,尤指医学生,在用学习知识、“填饱肚子”的惯性思维度过了五年,在某天溘然要触碰科研,绝大多数人是懵X的。而你的导师,由于劳碌,由于轻忽,或因缺少培养意识,任你野蛮成长,本想你会成为参天算夜树,哪成沦为一株风中摇荡的小苗。
不过,本日我们不去吐槽我的导师如何、中国的研究生体系如何,而是纵览读研这个过程,见告那些即将读研的学子若何体验这宝贵三年,也希望为人导师的医者能“善待”学生,多一些对人才培养的理解和行动,让研究生期的医学科研探索更多含金量。
科研前
导师+学生:转变不雅观念
现在的研究生以应届生为主,多数仍将自己视为学生,抱着求知的不雅观念,而不是科学探索。进入研究生阶段,必须完成从“学生”到“科研事情者”的不雅观念转变,学习不再是做“饱学之士”,不是重复某个事情,而是“探索”、“创造”、“办理问题”,要带着探索人类认识的未知领域、创造新事物新征象、揭示新规律的目的和动力。也要认识到科研只有“金牌”没有“银牌”,要做就得做第一。
这种思维的转变,可能是同门师兄或导师通报给你,如果都没有,那么自己必须意识到。
科研≠做实验
研究生期间的科研≠做实验,乃至一些导师也有这方面的认识误区。
读研是独立科研能力培养的过程,须要具备复习文献的能力、创新思维的能力、实验设计的能力,要清楚导师之前的研究都做了什么,要站在古人的肩膀上创造新问题。在有好idea的条件下要能进行实验设计和操作。末了的研究成果须要揭橥来分享科学进步,以是要会撰写揭橥论文,再强一些导师还应让学生参与科学基金的申请。
若何给科研定位
好了,转变了不雅观念,依然对科研似懂非懂。此时导师该起“导”的浸染了,要做科研定位,即定方向、定领域、定课题。研究方向是什么?举例呼吸科,方向可以是慢性壅塞性肺疾病(COPD)的机制研究,方向乃至在今后职业生涯中都不会有变,是很稳定的。然后定领域,是选血管还是气管或是遗传机制研究,这是方向下面较详细的,相对稳定,研究深入后可能与其他领域有交叉。定课题就非常生动且详细了,变革多样。
思路有了,还要符合这三点:第一,要有学科发展的前景与可行性;第二,要与科研单位条件想匹配;第三,还是要照顾个人兴趣的,毕竟不是一件小事,可能影响日后的道路。
科研中
熟习并融入环境
第一步是熟习实验室的事情环境,理解一些实验操作步骤,可以要求大略的练习。如果是资深实验室,须要理解实验室近十年来揭橥的文章。像lab meeting、journal club这类活动千万别错过,导师也该当严格哀求学生参加,由于里面有大量养分。
定课题和查文献
进入“角色”后,要开始选课题了。很多导师比较忙,让学生自己看文献选课题,这样是很不好的,导师一定要有目的性的参与到课题选择中。在梳理实验室前期事情担保研究连续性的条件下对新领域进行深入,还需查阅新文献,结合领域内的热点焦点定课题,并且不能跑偏要充分结合临床,并在尊重研究生兴趣、考量其能力的根本上定课题。
课题选定后,开始复习文献。既要理解领域的根本知识与趋势,还要理解焦点热点,也便是要对研究领域的过去、现在、未来有充分的认识。
文献怎么选?分三条线。第一,通过综述理解方向,这类文章看的不用多(1-2篇),但要仔细精读,用来打根本。读到什么程度?能讲解最基本知识点及当前重大进展和趋势,不能生手的;第二,精读所选领域的专论综述,达到“专”的程度;末了,要看与课题有关的文章,达到办理“课题”的水平,这时要看的广,哪怕只是看择要。读完这些文章,导师可以哀求研究生写一篇综述,用来辅导科研,或有条件时将综述揭橥。
课题设计
导师要让学生明确研究的目标,要从临床或文献中找蛛丝马迹,按自己的学识创新思维,大胆假设,提出科学假说。宁肯“奇思异想”也不可“人云亦云”,乃至宁肯“胡说八道”也不“鹦鹉学舌”;纵然是流调、病例不雅观察或病例剖析也要有新意,要发掘出新东西。
这个大胆假设,必须抱着小心求证的态度。也不能夸夸其言不着边际,要让理论来辅导不雅观察。所有的不雅观察结果必须是支持或反对某种不雅观点,否则毫无用途。
预实验和原始数据存档
课题敲定后,进入预备实验阶段,开始摸索实验方法。这个过程很难熬,是最可能引发抓狂的阶段,但必须由学生亲自完成。
熬过了预实验和开题报告韶光,进入正式的实验阶段。虽然是一直的重复操作,但最随意马虎忽略做原始实验记录,可以的话,数据最好多备几份,有多少人因数据丢失而哭去世在实验室。
原始数据要随时记录,可以按韶光顺序记录也可以按测定指标分类记录。之后也别犯
大概师兄师姐会见告你,阴性结果不好看。这里必须平反一下,不要忽略阴性(否定)结果的科学代价,虽然当初的假想不幸成为炮灰,但必须认识到阴性结果具有指路标和警示牌的浸染。没有缺点的推论我们就无法推论,此时还是要大义凛然啊~
如何办理小论文与大论文的抵牾
阶段性实验结束后,要有揭橥文章的意识,但此时易陷入两种抵牾中。
第一个抵牾是现在学术界认为科研职员太暴躁,主见在有较大意义的研究结论后再揭橥,另一方面当前知识爆炸可能刚做出的成果一早醒来创造别人揭橥了,这也是科研只有“金牌”没有“银牌”的缘故原由。如果你的结论被别人揭橥,再揭橥不再故意义,哪怕结果更俊秀。此时的心情,该当用滴血来形容了。
如何处理这种抵牾?可以依据课题性子。前沿、热点或焦点话题,必须要快速揭橥。而难点或古老的课题,不用太急于揭橥,反过来揭橥前要寻思熟虑。举个栗子,人有206块骨骼,某天当你创造人有207块骨头的时候,可能须要再思考下,到底是新的创造还是犯了缺点。
第二个抵牾是作为实验室,由于基金等压力希望凑集身分量大的文章后揭橥,而研究生迫于毕业又希望早日揭橥。从实验室角度看,能出一些大分量的文章最好,但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研究生培养是磨炼他的最好机遇,多一次的论文撰写,多一次投稿和修稿便是多一次熬炼、多一次理解杂志社、理解论文揭橥要素和流程的主要机会,对付日后事情思维的培养相称主要。比如你要理解什么是第一作者,如何写作者顺序,互助性的课题该写几个通讯作者等。
比较于多位实验者联合揭橥一篇大论文,独立揭橥过数篇小论文的研究生更具揭橥履历。导师应考虑自身和实验室的发展也要顾及学生培养,奥妙处理两者间的抵牾。
毕业了
不论硕士生涯你收成了哪些,对导师感激不尽还是满满吐槽,都要明白,导师和研究生不再是“园丁”和“苗圃”的关系,而是类似于“教练”和“运动员”,是要共创金牌的。导师须要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
读硕的过程,最最根本的还不是节制各项技能,而是练就更深层次的逻辑分辨力、思考创造力、学习沟通能力以及思想独立性。这些能力粗看不清,但会有力渗入到日后事情生活的方方面面。3年光阴,混与不混将截然不同。
链接:
“第二期呼吸学科培植明道讲坛暨全国呼吸与危重医学科主任研修班”(简称“研修班”)由中日医院、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研究中央、康健报社、都城医科大学呼吸病学系于3月26-27日在京联合举办,中日医院院长王辰院士任本次大会主席。这次研修班约请了我国在促进呼吸学科发展方面独具见地和富于实践履历的呼吸与其他干系领域专家,通过主题发言系统阐述了呼吸学科发展中的核心内容与关键问题。包括学科的历史、现状、形式与发展方略;规范的医疗体系培植;研究;传授教化;管理;文化;人才培养七个版块。来自全国二百余位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参加。研修班将以每年3-4期的频度举行,讲题将根据情形有所更迭。
欢迎投稿到
稿费:100~1000元
小编微信:zhaoy88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