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松绑”后,科研人员的创造力可充分激发出来
市委、市政府日前出台《关于贯彻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省份的决定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到2025年将我市打造成国家科技强市。《意见》推出的25条措施,在加强与现行政策衔接的同时,大胆打破条条框框,提出了突破现行体制机制的一些措施,这些措施有哪些亮点?本报为您进行解读。
【亮点1】
建立项目申报平台
将科研人员解放出来
我市将改革科技项目管理制度,让科研人员从以往繁琐的各类表格作业中解放出来。
具体来说,我市将优化科技计划项目申报管理体系,建立全市统一的项目申报平台。市科技、财政部门提前一年发布科技项目申报指南,明确各类科技计划的申报条件、资助方式及申报流程。科技项目能否立项、资助金额多少,依据专家评审意见及第三方实地调查结果,采取竞争性排名方式确定。
【亮点2】
“松绑”“加油”并举,科研人员不再缩手缩脚
市科技局介绍,我市还将为科研人员“松绑”,同时“加油”。
“松绑”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对科研和教学人员(含兼任领导职务人员),不简单套用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有关规定,允许担任单位正职领导的科研人员获得成果转化的现金奖励,其它担任领导职务的科研人员,可在自己创办的企业或形成的无形资产中持有股份及获得现金收益;对科研人员因公出国(境)进行分类管理,放宽因公临时出国(境)批次限量管理政策,积极为科研人员争取办理赴台通行证“一年有效多次赴台签注”和办理一年多次往返港澳的通行证。
“加油”则体现在放权促创新方面,具体是改革科技成果的使用、处置和收益权。比如事业单位的科技成果自主实施转移转化,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不再审批或备案,所获得的收益全部留归单位,不再上缴财政。事业单位的科技成果完成人和为科技成果转化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员按转化金额最低70%、最高95%的比例予以奖励。
【亮点3】
激发创新活力
员工也可参与持股分红
我市将探索市属国有企业股权激励和员工持股制度,将试点国有科技创新型企业对重要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实施股权和分红激励。
同时在国企经营业绩考核制度里加大科技创新指标权重。实施以创新体系建设和重点项目为主要内容的任期创新转型专项评价,评价结果与任期激励挂钩。
我市还将全面落实创新投入、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所得收入视同利润的鼓励政策,对主动承接国家、省、市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产业化项目,设立新型研发机构,收购创新资源和境内外研发中心,服务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所发生的相关费用,可视同利润。
【亮点4】
做好公共科技供给
增加老百姓的“获得感”
市科技局介绍,科技创新还将更关注民生,做好公共科技供给,实施科技惠民示范工程,增加老百姓的获得感。
未来我市将围绕人口健康、生态环境、公共安全、社会管理等重大民生问题,支持发展疾病防控和远程医疗技术,支持开展转化医学、精准医疗研究。此外,我市将组织实施心脑血管疾病救治及康复、婴幼儿急救、智慧城市等一批重大科技惠民示范项目。
[来源:厦门网2016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