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哪些高科技手段让你印象深刻
天有不测之风云,两个月前,可能没人会想到我们会碰到这样如此严重的疫情,病毒之狡诈,潜伏周期之长,检测难度之高,远远打破了我们之前对于这类的突发事件的应对方案。
但,疾风知劲草,也正是在这样的灾难面前,这个国家的综合能力展现无遗,科技也第一次成为人类在处理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一个重要帮手。
“人脸识别”按道理来说,这并不算是一个新词,反而已经被说过很多遍。甚至之前曾爆出过,有人用一张人脸图片通过了人脸识别系统,那时看起来似乎人脸识别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但这一次疫情中出人意料地出现了“口罩人脸识别系统”,被及时应用在当前的特殊时间点。值得一提的是,如果你未佩戴口罩,ta还会提醒你佩戴口罩后再识别,哈哈哈。
如同人脸识别一开始并不引人注目一样,体温测量作为此次疫情防控的第一道大闸,出现在各大检测点中。一开始,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基层人员手持“额温枪”的图片。
但后面迅速出现了“人群智能测温系统”。
大批量人群的开始陆续出现,在此情形下,“人群智能测温系统”的出现应时应景。
复工在即,复学在望,但疫情仍然没有结束。如何在有序组织复工的同时,保持对疫情的警惕,继续对复工人员保持检测,to be honest , it’s a big problem.
这个国家的科技力量再一次站了出来,“复工安全检测系统”开发成功。
安全了企业,平安了大家。
曾记否,我们彻夜“监工”火神山。
如果说十天建成千人医院是中国速度,那么承载千万级甚至亿级用户同时观看实时直播就可以说是中国科技。这一切的背后,都是之前曾数次占领微博热搜的5G。
毫不夸张地说,5G的应用上,中国是当之无愧的No.1。此次5G应用,除了“云监工”之外,“远程医疗会诊”也第一次走进大众视野。
钟南山和其他专家们集中优势医疗资源,远程对武汉的病人进行会诊,减少年逾古稀的专家在辛劳奔走的同时,也提高了诊疗效率。这一幕让人感动的同时,也让人感叹于我们的科技力量之强大。值得一提的是,这和 “群***“不是一个概念,这背后是实打实的5G等一系列最新科技的落地生根。
武汉让人心疼,湖北让人感动,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誓言让人热血沸腾。无数的白衣天使,以大勇气为甲逆行而上,为国为民。
这一次疫情,我们也看到了一批线上诊疗平台的出现,此后我们可以对非严重病患进行特殊处理,不用特地上医院就诊,从而增加人口的流动、提高感染的风险,而是在家就可以诊疗解决。在我们之后的就医中,“远程医疗会诊“集中各地专家,很有可能会缓和我们在全国范围内医疗资源不均衡的的局面。
时至今日,我们医护力量也许还不算世界范围内的至高点,但于此大难中,我们已经看见,我们的医护力量已经相当出色,可以预见,我们医护在未来插上科技的翅膀后,我们离8848并不遥远。
这次还真是有些高科技手段让我印象深刻,比如:
1、以前没有怎么接触远程办公应用程序,因为工作需要这次用了石墨、ZOOM等,真是觉得开会、协同工作确实效率还不错,甚至因为这些程序用得比较爽,公司都在考虑以后可以更加弹性的工作,我想这算是高科技带来的深刻印象之一吧。
2、看电视上,这次很多机器人出现在前线,比如医院的送药机器人、送餐机器人等,这两个家伙不仅是把药送到指定床位,还可以进行实时影像监控和互动,效率比人还高,一台机器人一天可以完成三个配送员的工作量。
3、红外线热成像镜头无人机,不用人工上门量体温,只需要楼下有人操控起飞,它就会自动飞到阳台上进行体温测量。
4、小程序,作为一种开发简单使用简单的工具,这次在填写问卷、进出门管理上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毕竟比起网页、APP在开发、使用上都要简单得多,老年人都可以轻易使用。
以上就是这次给我印象特别深刻得高科技手段,接下来如果想到有什么新的有趣的高科技应用,我再补充进来。
mate10未来能否做街上拍到嫌疑犯相片或失踪人口相片,可以帮警方做快速对比
你的想象力极为丰富,未来的mate10也可能做到这一点!
华为Mate10系列还具有智能识物功能,经过1亿张照片训练,在拍摄过程中能实时识别13种场景或物体,加上AI自拍和AI高倍变焦功能,绝对荣获“朋友圈最佳摄影技术奖” 。
感谢邀请!你说的这个快速比对照片的这个功能其实就是人脸识别比对吧。目前Mate10不具备人脸识别功能吧,后续能否通过软件升级来实现这个功能还有待观察。
不过通过街上拍到嫌疑犯相片或者失踪人口相片供警方快速比对这种相法实际上已经实现。在2016年杭州G20峰会期间,号称最严安保。
动态人脸识别区域布控
G20峰会期间,实现重点区域动态人脸识别布控,范围从浙江省政府到萧山地区。通过在公共场所、关键通道布置高清摄像头,抓取通过人员面部数据,与大库数据比对进行黑名单预警。
优势:传统的监控***资料浩瀚,一个案件需要观察的***往往达到几小时或几十小时,而且每一个细节、每一秒都不能疏忽。民警需要反复观看、排查,才有可能获取到一丝有用的线索,这种方法不仅容易漏过重要信息,还费时费力。随着技术进步,人脸识别技术的融入让民警可以从重复、繁杂的***观察中解放出来。通过人脸抓取、大库比对,警方可以轻易找出重点人员流动路径。
应用:全国部分公安厅/局已经开始应用人脸识别>技能/span>,如广东省公安厅、无锡、合肥等市公安局。通过安装在地铁、机场等公共场所的高清摄像头,这项技术目前已经取得部分成效,例如西南地区某公安局使用动态人脸识别系统成功抓捕6名在逃人员。
人脸识别不仅可以用到手机解锁、刷脸支付,其实应用场景非常广泛,大到公安、机场、安防等重要行业,小到智能门禁、考勤等民用市场,都用得上这项技术,市场空间巨大。
上海77岁老人被撞身亡,5年了找不到家属,被AI破案,为何
5年前一名77岁的老人在一起交通事故中被撞身亡,但是她的身上没有携带任何***明。这使民警很苦恼,苦苦寻找了五年,尸骨都无人认领,身份成为了一个谜底。五年过后,随着科技的发展,民警借助高科技力量最终成功找到了被害人的家属。民警感叹现在的社会真好,高科技帮了我们很大的忙,我们要感谢高科技。
这件事要从2015年10月11号的上午说起。
在2015年10月11号上午,上海徐汇区中山南二路漕溪路附近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是一个重型自限货车不小心撞机了行人导致一名七旬老人当场死亡。这本来是一件常见的交通事故,但却令民警白爪挠心。是为什么呢?因为,当民警赶到现场时,老人已经死亡,当他们搜寻看老人身上是否有可证明身份的证件?但是搜寻了一番任何东西都没有找到。这成了民警最大的一个难题,想要联系家属,却没有任何联系方式。这成为了他们处置流程中的最大障碍。
他们试图通过监控寻找他的走向,但是找了几个路口突然就没了他的行踪。身上也没有任何东西!民警最后百般无奈,只好登报认尸,但是都没有任何音讯。
警察到处发布消息,希望能有所收获,但是这一案如石沉大海。整整五年了,却没有任何成效。死者的骨灰也只好放在了民政部门。虽然时间慢慢流逝,但是民警始终没有放弃寻找,他们想尽一切办法几乎走遍了上海的任何居民小区,但是都没有任何成效。
最后他们希望寄托于高科技,希望利用更专业更先进的高科技手段能帮助他们破案。五年过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成功破案。随着AI大数据智慧公安在上海的不断应用。各种已建立的数据库之间可以进行数据共享,最后在跟踪人员库中通过AI碰撞比对出来的。
经过AI大数据的比对,最终确认老人名叫袁某某,是本市杨浦区的>住民/strong>。事发前她一直在一家养老院中,当天她独自外出,但不幸造成了交通事故。当民警找到他年满55岁的儿子朱先生时,朱先生一个劲地对民警表示感谢,他表示不管什么结果他都可以承受,至少有个下落了。
朱先生说,他们兄弟两人和家人当时也报过警,多年来也各方查找,始终无果。“其实那天,我看照片,就确认是我妈了。我们现在也知道我妈的骨灰在哪里,我真的,感到很欣慰的。后面,我要抓紧去把她的骨灰认领出来,好好安葬。”
老人终于能够入土为安了,感谢AI高科技。对于此事你有什么看法?欢迎在下方留言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