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鞋”究竟有多火?比如,有的AJ球鞋开售第一天,就有几百人冒雨排队抢限量款;有的球鞋刚发售,价格即暴涨十几倍乃至上百倍。
“炒鞋”是如何兴起的?这个“狂热”的市场究竟如何运作?鞋贩子的收入是否真如传闻所说“月入百万”?鞋迷又是若何看待“炒鞋”的?
一位玩鞋20多年的资深鞋迷说,球鞋转售平台推波助澜,短缺监管,球鞋市场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荒诞和猖獗。
一位21岁的鞋贩子则认为,圈内赚大钱的是少数,“那些一贯投一贯赔的人,‘冲’到倾家荡产的人,每个月只能赚一两千块钱的人,才是这个圈子里的大多数”。
近日,他们分别向澎湃***(www.thepaper.cn)讲述了他们眼中的“炒鞋”热和球鞋文化。
更多人一贯炒鞋一贯赔
口述人①:A师长西席,21岁,大四在读,鞋贩子
我是初中那会儿开始喜好球鞋的,但仅限于喜好。
很多鞋迷对鞋是有执念,不舍得穿、不舍得卖。我没有,包括读高中时逐渐入圈当贩子,我更多时候,是冲着挣钱去的。
对付我来说,它便是一件商品,该穿就穿,价好就卖。
“我眼里的炒鞋,紧张便是垄断”
一些网购平台为什么须要鞋贩子来供货?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们能把触角伸得更远。全天下都有耐克店,同一双鞋在中国很脱销,供不应求,大家乐意加钱买,但在国外就可能没有人要,价格很低,这时候我们就找买手把鞋从国外收进来,把这中间的差价吃下。
我有一个朋友专门在巴拿马倒鞋,前段韶光我从他那里买了几十双AJ1黑曜石,这鞋在海内售价是四五千旁边,他原价从巴拿马当地Nike店买进,再加价1000元卖给我,得手也才2300元一双。等这批鞋在海上漂个小半月到我手上,价格就翻了一倍,黄金码数的鞋子涨价乃至靠近两倍。
我们把鞋倒来倒去,目的便是以高价卖出,以是这个价格当然是炒得越高越好。我眼里的炒鞋,紧张便是垄断,你把别人买不到的鞋、买不到的码数全买到了,那这个市场价格基本上有一半概率可以由你自己来定。
同理,我们也会把海内的鞋倒到国外去。比如去年阿迪达斯和“菲董”联名的中国限定款,只在亚洲发售,很多国家市情上没有发卖。以是,我那段韶光猖獗收鞋,而且只收46码以上,由于国外人普遍脚尺码比较大,但在亚洲这个码数的鞋又非常少。
我记得当时我是原价每双2099元收购,等我把这批鞋投到国外的时候,就十倍于这个价格了。
“有人买房买豪车,更多人一贯赔”
当然,有盈就有亏,我最惨的一回,是去年的AJ1黑紫预售接了一笔单子,都到约定日期了,船没到港还在路上,结果那款鞋价就涨了,末了只能给客户赔偿丢失,等鞋到了还得给客户发货。当时这一单就赔了我20多万。
炒鞋圈里盛行一句话:现金为王。有足够的现金流,你就可以操纵这个市场。
比如现在网上有一双标价850元的鞋,你不想让它涨了,你就可以弄一百双鞋全部650元卖出去,那很有可能一天之后,它的价格就变成650了。不是说你这一百双鞋就能直接对球鞋市场产生这么大的冲击,而是一旦有人大批量地低价售出,很快就会有很多人跟风抛售,鞋的价格自然就降下来了。
现在网上很火的“冲冲群”实在便是这个意思。据我所知,那些比较厉害的群,一个群200来号人,入群哀求是月流水超过300万,可想而知这些人能对市场产生多么大的影响。
比如本日这个群里,有一个人要“冲”Airforce one 纯白这一款,它现在在一些平台的标价是850块,这个人就拿出十万块钱,对着一个码狂拍,拍上一百多双,群里就会有人开始跟风,一晚上这个群里就拍了一两百万(元)。
第二天有货的人一看,这么多人买,那任谁都会想,我是不是该把价格抬上去;然后价格一抬高,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或者群跟风去拍。可能过一两天,这款鞋就溢价到1450了。
但是,全体过程实在没有固定的投入公式或者比例。比如这个鞋的发售量是多少,我拍多少双能够在市场上引起跟风潮流,涨幅会有多大,全部都是模糊的。
换句话说,“冲”完了,一天之后,这个鞋有可能会溢价,但也很有可能纹丝不动,“冲”不“冲”全靠个人判断,结果也是个人自大盈亏,收益大风险也大。
有个哥们“冲”了三个月,赚了一辆帕拉梅拉4S,一个劳力士迪通拿,还在武汉买一套房。但是纵不雅观全体球鞋市场,真的赚几百万、乃至几千万的人最多也就占1%到3%,能够坚持月入4万5万的人恐怕10%都不到。而那些一贯投一贯赔的人,“冲”到倾家荡产的人,每个月只能赚一两千块钱的人,才是这个圈子里的大多数。
“受伤的永久是鞋迷”
今年球鞋市场的火热,我以为跟成本涌入是有很大关系的。
比如说Nice APP,可以只购买球鞋的所有权,不用实物交易。这就跟资产证券化是一个道理。
炒鞋这事,有钱确实是很大一方面,但真正成功的人,都是那些握有大量资金的同时还对市场有足够理解和剖析的人。大多数情形下,这些人“碰”哪一款鞋,都是随着圈里的“球鞋事宜”走的。比如Nike、Adidas这些品牌商新发售一双限量款,新宣告一个联名互助,都会瞬间点燃球鞋市场。罕有限定的球鞋更随意马虎受到追捧,无需投入太多资金去炒作,它的价格也会涨得很快。
同时,鞋圈里的“大佬们”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也会迅速影响球鞋价格。比如说伦纳德和AJ1有一个电镀银的互助鞋款,最开始才4000元,去年7月他和AJ解约之后,这个鞋就一起疯涨,瞬间就涨1万元,现在的价格都已经2万多元了,乃至部分码数已经飙到了3万元。
我也曾搭上过这样的东风。2018年AJ和CLOT联名的那双白丝绸刚发售的时候,我入手了12双。去年没怎么涨,今年CLOT跟AJ互助的第二双鞋AJ13兵马俑出了,联名系列的第二代一出,一代的白丝绸就随着水涨船高,然后CLOT老板(陈冠希)前几个月被偷拍闹得挺大,就由于这个事宜的热度,把这双的鞋价又带上去了。就这样,这个白丝绸虽然我只有12双,也赚了一万多块钱。
这就像股票市场,成本都是理性的,什么赢利它往哪儿涌。
那些大的成本对市场的理解和剖析很透彻,和资源也是第一手的,他们把散户们鞭策起来跟风,让散户们以为很懂,以为自己能赢利,结果末了都变成了被高点套现的“韭菜”。
话再说回来,只要鞋子开始炒,受伤的永久是鞋迷。有的人不在乎钱,他们在乎的无非是自己能不能穿上一双好看的鞋。但对那些真正喜好鞋的人来说,如果出来一双炒高一双,哪有不伤心的。
玩鞋二十多年,最近最大的体会便是心累
口述人②:网名zettaranc,36岁,金融行业从业者,资深鞋迷,B站《Z说球鞋》创办人
20多年前,我开始打仗球鞋和sneaker(球鞋)文化。至今为止,我网络了700多双球鞋。对我这种玩了20多年鞋的人来说,球鞋市场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荒诞和猖獗。
我目前在金融行业事情,做股票有10多年了。本来买鞋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但最近便是心累,特殊累。
现在全体行业的风气让人非常不舒畅,为什么球鞋市场和股市一个味儿了?想买的鞋不加价根本买不到,就算加价买得手之后还得去反复鉴定,恐怕买到假鞋。
“Sneaker文化变成了炒作投契”
Sneaker的原意是胶底鞋,后来意义逐渐扩大,引申为球鞋,球鞋文化最早出身于美国。我是初中时开始打仗球鞋,紧张是由于打篮球、看NBA。
实际上,Sneaker文化之一便是收藏加交易,由于原来圈子很小,以是并不被大家关注。最早炒鞋便是,大家排队买耐克的限量鞋款,买到的人把鞋加价后卖给没有买到的,非常大略。
一贯到2015年以前,买鞋都是很随意马虎的,专卖店都会有,而且新款顶级球鞋过季都会打折。就算海内不好买,FootLocker、Eastbay、FinishLine(国外网购平台)上也都很好买,原价也比海内定价低,过季都有很高的折扣。
限量款球鞋原价都是固定的,就算限量发售,二级市场的价格也不会特殊离谱,加价几百块、一千块到头了。紧张那会儿都是在圈子内炒作,还没有扩圈。
近年来,全体球鞋市场在逐渐变大,这个趋势与宏不雅观经济状况和品牌商的营销是有直接关系的。品牌商不断推出人气产品,消费者的需求也在逐渐增高,在这个背景下,逐渐出身了一些新的做事商或者做事机构。
2016年1月,美国球鞋鉴定、转售平台出身开始,球鞋二级市场价格就开始升温,涌现了广泛的炒作。球鞋的代价紧张表示在代言球星和市场存量上,特殊是这双鞋是否有和自己干系的故事。起初只是一个Sneaker文化圈,逐步变成球鞋交易圈,现在演化成了全民参与的炒作投契圈。
这里面的逻辑是,互联网球鞋转卖平台的建立,为球鞋二级市场创造了行情与交易的通道,整合供给与需求两端。随着品牌商不断大量投放新的限量鞋款,造成供需两旺,从而吸引来了成本市场的关注与支持。炒鞋的火越烧越旺,球鞋交易平台的成交额连续快速提高,球鞋价格连续快速飙升,全体市场参与者越来越多,乃至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到去年底的时候,市场开始变得有些猖獗,不管是原来大的鞋店、大的鞋贩,还是小的鞋贩、鞋迷,都开始参与炒鞋。
我从不参与炒鞋,由于费时费力没必要,也赚不到什么钱。炒鞋门槛和炒房一样低,费钱买进就可以了。不是所有球鞋都被炒,真正被炒高的鞋款是百里挑一的,金字塔尖而已。
参与炒鞋的群体并不神秘,他们多为年轻人,特殊是学生群体。由于他们本身就喜好球鞋,又能看到赢利效应,很自然就会干起来。但真正的大卖家,还都因此前一贯就干这行的,碰着了风口,做大了。
据我所知,鞋贩子很少有赢利的,收入并不稳定,很难做到月入百万。有很多全职乃至辍学做鞋贩的人,很多都赔钱了。
“球鞋转售平台推波助澜,市场短缺监管”
无论股票还是球鞋,都可以当成一种炒作符号,会根据市场供需关系和观点,产生巨大的价格颠簸。不同之处在于,股票有强监管,球鞋市场没有。而且这个市场是完备由品牌商主导,球鞋转售平台推波助澜的。
在全体球鞋市场中,品牌商处于统治地位,有着上帝视角,垄断鞋款资源、决定发售价格、发售量、发售韶光、是否补货。品牌商会故意限量或者分批多次小量发售某款鞋,制造供不应求的炒作行情。
品牌商发售量极小、市场需求极大的鞋,很随意马虎被炒到天价。
任何一双鞋,不管故事性多强、话题性多大,只要发售量足够大,价格就不可能被炒起来。比如去年某品牌一鞋款足够经典,但是环球发售了130万双,以是价格也便是坚持在原价附近。但如果假如只发售10万双,那现在估计价格至少是原价的2-3倍。以是我一贯在强调,炒鞋的源头便是品牌商。
在球鞋市场中,转卖平台承担着鼓吹者的角色。如果从股市角度来看待当前的球鞋市场,这类平台就类似于券商,是品牌商和买家之间的中间商。目前,这类球鞋市场中间商的盈利模式和费率,对当前球鞋市场带来的侵害是致命的。
以某转卖平台APP为例,如果卖家想卖一双原价1000元的鞋,而且就打算按照原价卖,那卖家首先须要先转卖平台支付9.5%的做事费,再缴纳运费约30元,共多出约125元本钱,球鞋标价无形中就变成了1125元。买家如果下单,又需缴纳约23元运费,这双鞋的价格就变成了1148元,买家的购买本钱无形中增加了鞋价的13%。
也便是说,如果球鞋差价大,可能赚得多的还是卖家,但是只有上涨超出13%的时候,卖家才有可能赚得比转卖平台多,否则都不赢利,乃至赔钱。这就形成了一个“买家多费钱,卖家不赢利,中间商爆赚差价”的盈利模式,转卖平台非常轻松地从每一笔交易中赚走9.5%的做事费,这靠近一折的费率便是买家多花的钱。
在品牌商、转卖平台和买家三者的关系中,最大的受益者便是不承担当何交易风险、踏踏实实赚取佣金的交易平台,而最受伤的是真实的买家。
买家又分为炒作买家和真实买家,炒作买家通过关系和资源,具备割韭菜的条件。只有真正的鞋迷是最惨的,末了必将成为“接盘侠”。
当前炒鞋市场是非常不理性的,个中存在很多高风险成分。比如很多平台的炒尴尬刁难象是否合法?有平台卖家参与对倒交易是否合法?平台赚走了大量无风险佣金的同时,是谁在监管他们?同时,品牌商故意制造的供不应求的发售办法,这些人为成分都会制造很高的球鞋交易溢价。
不明原形的消费者,特殊是没有社会履历的年轻人,看到彷佛能赚大钱,就往里冲。但终极他们会创造,大部分利润都让中间商赚走了,而留下的风险,都将由消费者来承担。
(任务编辑: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