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拉维茨悖论
是由人工智能 和机器人学者所发现的一个和常识相左的现象。和传统假设不同,人类所独有的高阶智慧能力只需要非常少的计算能力,例如推理,但是无意识的技能和直觉却需要极大的运算能力。
这个理念是由汉斯·莫拉维克、布鲁克斯、马文·闵斯基等人于1980年代所阐释。如莫拉维克所写;“要让电脑如成人般地下棋是相对容易的,但是要让电脑有如一岁小孩般的感知和行动能力却是相当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
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的影响
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一举粉碎了数学家两千年来的信念。他告诉我们,真与可证是两个概念。可证的一定是真的,但真的不一定可证。某种意义上,悖论的阴影将永远伴随着我们。无怪乎大数学家外尔发出这样的感叹:“上帝是存在的,因为数学无疑是相容的;魔鬼也是存在的,因为我们不能证明这种相容性。”
但是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的影响远远超出了数学的范围。它不仅使数学、逻辑学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引发了许多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而且还涉及哲学、语言学和计算机科学,甚至宇宙学。2002年8月17日,著名宇宙学家霍金在北京举行的国际弦理论会议上发表了题为《哥德尔与M理论》的报告,认为建立一个单一的描述宇宙的大统一理论是不太可能的,这一推测也正是基于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
有意思的是,在现今十分热门的人工智能领域,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是否适用也成为了人们议论的焦点。1961年,牛津大学的哲学家卢卡斯提出,根据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机器不可能具有人的心智。他的观点激起了很多人反对。他们认为,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与机器有无心智其实没有关系,但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对人的限制,同样也适用于机器倒是事实。
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的影响如此之广泛,难怪哥德尔会被看作当代最有影响力的智慧巨人之一,受到人们的永恒怀念。美国《时代》杂志曾评选出20世纪100个最伟大的人物,在数学家中,排在第一的就是哥德尔。
你是否认可《三体》黑暗森林理论,宇宙中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究竟应该怎样
三体中的黑森林法则,其实就是生物界的丛林法则。强者生存,弱者淘汰,这是自然规律。两个文明能否和平相处?取决于两个文明,是否有所冲突。比如狮子和绵羊的关系,大象和老鼠的关系。他们都是不同的物种,决定了他们是否能够和平相处的只有生存利益关系!有一句话说得好,爱情是自私的,其实把这个放在文明发展上也是一样的,文明也是自私的。就像地球上的战争一样,她的爆发,有生存利益的关系,也有信仰不同的关系。
黑暗森林法则,简单的说:若文明相遇,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说句心里话,看《三体》时,罗辑对付三体的办法,我一直非常期待。但当看到黑暗森林法则时,非常的失望。
这个法则毫无冲击力,也不震撼。有点装逼,更像是骗小孩子的。
一直以来,我认为对付比自己强大的对手,要么靠自己不断提升武力,要么靠智慧,再不然就是靠外援。而黑暗森林法则,三者都不是。
文明与文明相遇,不能友善对待,而是你死我亡。太不符合人生的常理。我们遇到一个陌生人,不是首先先以微笑待之吗?为什么第一个想到的是屠杀呢?冲突不是渐渐升级吗?为什么还没有见面,只听到声音就开枪呢?
但后来想想,打死蚊子蚂蚁蜘蛛,人类似乎从来没有手软。比方说一个好好的房间,突然来了十只蜘蛛,结满了网。或者门口挂满了蜂窝。我们能够想到的肯定是消灭它们。或许它们也想消灭我们,只是还不具备能力。
从这个角度看,也许黑暗森林法则是正确的。但我仍然希望,文明与文明之间和平相处。大家相见时就像井冈山会师一样,开心快乐。
我个人是非常认同黑暗森林理论的,虽然该理论可能还有细节上的不严谨,但逻辑自洽基本上是做到了。
生存是第一需求,不论是文明还是个体,活下去才是首要的,在拥挤的环境里,真的是弱肉强食适者生存。
黑暗森林的前提:物质总量固定和猜疑链。必须要考虑,当物质足够多,在某一阶段不会导致各个文明灭绝时这个理论肯定不成立,因为大家都有足够的发展空间有足够的资源,没必要发动可能会损害自己的战争。但要考虑的是,黑暗森林里宇宙她已经150多亿岁,孕育了如海水中水分子一样多的文明,她太拥挤了,她的各种物质形式或者能量形式都被各个不同的文明利用。对于整个宇宙大家庭来说,我们共同需要同一种物质作为发展前提,既然遇见了你,我不消灭你,那么我自己就可能灭亡,再结合猜疑链,双方都抱着这种想法,那么已灭亡为代价的战争将不可避免。
这让我想到了今年过山车般的游戏《绝地求生.大逃杀》,地图就这么大,大家都需要资源,各种不同的资源,最终只有一个能活下来,怎么办?只能武装自己消灭视野内一切隐患。
感谢>约请/p>
《三体》自发表以来,带给我们的震撼、迷茫,对未来世界的憧憬、向往还有未知的恐惧,如同汹涌的海啸,彻底荡涤着我们的思维。
作家刘慈欣以其独特的视角,超炫的想象,超现实的思维,以及扎实的科学功底,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未来世界的图画,以及对未来的深刻思考。
《三体》毕竟是一部科幻小说,黑暗森林法则是否真的存在,只能等待未来的验证。
但是,/所有的未来都孕育于今天/,现实社会中,无处不体现着黑暗森林法则的雏形。喜欢《动物世界》的朋友一定都记得非洲草原上肉食动物的狩猎方法,成功的捕杀,一定是先敌发现,并能成功的隐藏自己的踪迹。
自互联网发明以来,就有着菜鸟、肉鸡的说法,形象的比喻了高手和初学者的区别。虚拟世界的法则,永远是技术的高手对菜鸟、肉鸡的蹂躏。
再比如互联网+分享经济何其美好,人工智能+大数据的发展,已经能做到对用户的精确计算,这意味着在平台上,每一个用户都是“原始、赤裸裸”的模样,面对可能的风险,“肉鸡”们将束手就擒!这也是霍金对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担心所在!
“弱肉强食”至少依然是今天的自然法则,虽然“我们认识的世界可能根本不存在”(引自施一公)。宇宙间不同文明的关系,大概也应如此。善意未必能得到善意的回报,未来的问题也只能在向未来发展的过程中解决。
人类需要做的是,做好当下,面向未来,防范风险!
进入太空命如草芥,假设在飞船中一直面对黑暗星空,漫长的星途作奸犯科都脱离了法律的控制,人性立马就暴露出来了。很多时候我们不需要考虑美好,只要你没了法律的约束,人性大多都是黑暗的,物竞天择,血腥残酷。当你处在a星空,b星空一处天体发出不明信号,在你科技超前情况下根本不会去考虑b星空物种死活,物种的攻击性是不管能不能攻击到你,我先攻击了你再说